2015年10月22日上午,应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省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赵景波教授莅临地理科学学院进行访问交流,并做了题为《土壤微形态研究》的学术讲座,报告由刘秀铭教授主持,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水土保持和生态学等相关专业的近百名师生参加了本场学术讲座。
首先,赵教授结合关中平原黄土中S1古土壤剖面分层,依次介绍了不同气候条件下土壤的宏观和微观结构,继而分析S1土壤剖面中CaCO3迁移规律、铁质胶膜的组成以及Sr含量的变化,并证实关中平原S1古土壤发育的最温湿阶段土壤水分为正平衡,而当今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土壤水分多呈负平衡。与此同时,赵教授在报告中提出教科书中所描述的土壤淋溶层在全球99%的地区其实都不存在,这一新颖研究发现给现场师生带来了新的启发,从中也体会到作为研究人员,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更应大胆探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拒绝生搬硬套。
中午休息后于下午2:30,赵教授又围绕《黄土高原第四纪土壤与环境研究进展》这一主题与现场师生再次交流学习。报告中赵教授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土壤淀积理论,根据淀积成分的分布深度和特点,确定化学成分迁移的深度与淀积的类型,以进一步研究土壤与环境的变化关系,这弥补了以往根据化学成分含量研究的传统含量理论的缺陷。该理论也成功运用到了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研究中,充分彰显出理论研究的巨大影响力。
赵教授报告结束后,与现场参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其严谨的科研态度以及对真理的坚持和不断追求多次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之后主持人刘秀铭教授补充做了简短的讲座,提出澳大利亚Campbell港第三系石灰岩地层风积古土壤特征-海相石灰岩还是陆相风积地层的科学问题,结合地域环境特征提出可从土壤宏观和微观结构以及淀积理论等角度来剖析Campbell港第三系石灰岩底层风积的古土壤特征,判别其属于海相石灰岩还是陆相风积地层。最后,刘秀铭教授高度评价了赵教授的科研成果,该场报告进一步加深了在场师生对土壤微形态与黄土高原第四纪土壤与环境的认识。
(供稿/地理学院 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