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籽同心,乡村振兴”实践队③ |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者:詹红燕发布时间:2023-07-23浏览次数:216

 

中国扶贫第一村

721日,福建师范大学“福籽家园”畲族乡村振兴实践队走进“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上世纪80年代,地处大山深处的的畲族赤溪村,村里群众过着“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的艰辛生活,是闽东地区的一只“弱鸟”。1984624日,《人民日报》刊登《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文章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由此拉开了全国大规模扶贫工作的序幕,赤溪村也因此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三个十年”摆脱贫困路

在赤溪扶贫展示馆,实践队参观学习了赤溪30年乡村扶贫的主要大事。

1994-2003年,造福工程整村搬迁,在宁德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倾力推动一些发展基础和条件较差的贫困村、受灾村等,后来就形成了畲族群众“造福工程”的基本规划。在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多次强调水电资综合开发利用对畲族意义重大,并与1991年获批桑园电站工程,1993年电站建成,赤溪村有了第一条通往镇里的水泥路,畲村告别了“深山孤岛”的历史。

2004-2013年,整村推进综合开发,“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要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赤溪村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入手,依托当地特色资源禀赋,开始发展茶竹、淡水养殖等农业特色农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承诺“绝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赤溪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进准脱贫重要思想,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不断向着新时代农村积极发展。

 “我也是在想念着你们”

在展示馆,实践队队员被习近平总书记与赤溪村的连线所吸引。20162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与赤溪村视频连线时深情地说“我也是在想念着你们。‘中国扶贫第一村’这个评价是很高的,这里面也确实凝聚着宁德人民群众,赤溪村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汗水。我在宁德讲过,水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早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以深入调研起步,下定决心带领闽东人民摆脱贫困。30多年来,赤溪村始终践行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宁德提出的的脱贫理论,深入贯彻新时代进准脱贫重要思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国、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经历十年扶贫,赤溪村彻底改变了扶贫面貌,实现华丽转身,赤溪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再接再厉”“自强不息”“继续努力”,正朝着打造闽东特色乡村振兴“样板村”阔步前行。实践队师生们也被赤溪村30年的嬗变所吸引,决心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书写新的青春篇章。

发展特色村寨、孕育畲村风情

下午,实践队又来到了霞浦的东山村。该村位于霞浦县东部福宁湾北岸,地处三沙镇西大门,距镇区15公里,霞浦县城12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有241户,920人,属畲族村;土地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8亩,园地739亩,林地3300亩。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东山村的胡家山、罗五、白岩里三个自然村以及毗邻东山的二坑、三坪两个建制村的畲族群众,分散居住在偏僻深山茅草房里,生活极其贫困。在调研中,实践队员被复原的畲族贫困群众艰苦的生活场景所深深震撼!

19976月,习近平同志到东山村等村调研,提出了“要集中力量解决茅草房改造问题”。19984月情牵茅草房搬迁群众的习近平同志再次专程到东山村,强调“对偏远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贫困群众,要采取集中搬迁的方式,帮助他们搬出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商讨解决办法,把茅草房改造列为“造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实施。短短几年,东山村三个条件恶劣的自然村以及二坑、三坪连个建制村,先后整村集体搬迁至东山主村,形成了今天的东山村。

实践队员在调研中看到,如今的东山村已经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乡村振兴试点村,正大力实施“五位一体,全域振兴”发展模式,通过党建引领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生态旅游经济等,带领群众走好具有东山特色的乡村振兴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