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哈尔滨师范大学欢迎式
2023年8月3日,第十四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队的师生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参加了哈尔滨师范大学举办的欢迎式。随后,聆听了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赵景海研究员关于“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国土空间规划进展”和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臧淑英教授关于“东北多年冻土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师生们从中进一步认识了哈尔滨城市发展与未来规划,了解到全球变化下东北地区多年冻土的时空分布、动态变化及影响。
图1.赵景海研究员(左)和臧淑英教授(右)作学术报告
欢迎式后,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理工楼进行了联合实习阶段性分组实习汇报。队员们针对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拓展延伸,激烈探讨,围绕“火山地貌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扎龙湿地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监测及其对丹顶鹤生存的影响”和“东北地区的水-土相互关系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等一系列选题进行汇报,专家、老师现场给予点评、指导,强调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使同学们能够更加注重从地理学视角去分析问题,更加关注现实中人地关系的复杂性。
图2.学生阶段性汇报
图3 实习队全体师生合影
Part 2:敦化盆地及寒葱沟泥炭地
8月4日上午,实习队伍再次进入吉林省域。在敦化盆地,东北师范大学李鸿凯老师首先介绍了区域基本情况。敦化盆地的玄武岩台地是由流动性较好的岩浆喷出形成的平坦地形单元,其后由于流水的向下侵蚀作用,形成河谷,地形变得破碎。北京师范大学谭利华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黄涛副教授则分别从玄武岩台地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土壤发育过程等方面分享了个人见解,现场示范了如何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区域问题分析与探究中。
随后,在寒葱沟泥炭地。东北师范大学李鸿凯老师具体讲解了泥炭地的形成过程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泥炭土是在地势低平的区域,由于周围径流输入,长期积水,大量有机质输入却得不到充分分解,以植物残体形式累积于土壤中,形成松散的泥炭土。在矿物质营养丰富且为沼泽条件下发育形成的富营养泥炭,又称低位泥炭,其中的植物残体主要有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为主。地表泥炭厚度超过30cm即为泥炭地。泥炭地具有天然的固碳功能,是地球表面长期的、巨大的碳库,在碳减排、影响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山东师范大学郭笃发教授、安徽师范大学苗雨青副教授则分别就泥炭沼泽和潜育化沼泽的差异、不同泥炭地温室气体排放差异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开展讨论。
图4.李鸿凯老师进行讲解 图5谭利华教授针对风化的岩石进行分析
图6.围绕泥炭土讨论 图7.泥炭土
供稿|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