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质形成过程是森林土壤学研究前沿之一。近年来,植物残体分解过程中难降解组分“选择性保留”形成腐殖质的经典理论不断受到质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目前仍不清楚微生物如何调控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变。有学者就此提出了多种理论框架模型,认为微生物经代谢周转后产生的死亡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并基于氨基糖生物标记物做了大量评估。然而,氨基糖在不同土层的分布和调控因素并不清晰,极大地限制了对微生物源土壤有机质形成过程的认识。
地理科学学院森林物质迁移过程团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全球131个样点基于土壤质量(mg/g soil)和土壤有机碳(mg/g C)的氨基糖在不同土层的垂直分布格局,并在全球尺度上分析了纬度、海拔、年均温、年降水量、土壤粘粒含量、C/N、pH和微生物生物量对氨基糖积累的影响。研究发现,氨基糖含量在土壤剖面上呈逐渐减低的趋势,在矿质层土壤中占土壤有机碳的6.2-8.3%,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氨基糖含量在低C/N土壤和微团聚体中含量较高,且主要受微生物生物量、pH和C/N影响,表明微生物残体在土壤中的长期固持主要受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特性而并非气候因子调控。这些结果对于深入认识微生物源土壤有机质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以“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amino sugars in soil profiles”为题近期在土壤学一区TOP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在线发表。倪祥银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吴福忠教授为通讯作者,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00521、31670526、31800373、31922052)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20.107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