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我院2022级的庄艺芳、黄思旭、扶博文、欧洲4位同学在陈志彪老师的带领下,抵达甘肃兰州,参加为期10天的“发现计划:2025年两地高校地理学联合实习”。此次实习由兰州大学主办、多地高校共同参与,于7月21日至7月30日在甘肃和内蒙古自治区两省区进行,预计行程2500千米。来自兰州大学、中国香港浸会大学、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21所高校的139名师生齐聚甘肃兰州,开始了他们的地理学探索之旅。
实习队伍合照
Day 1 实习开幕式
与黄河阶地分析
7月21日上午,实习团队在兰州大学逸夫科学馆报告厅举行开幕式。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李育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欢迎大家参加实习,并强调实习是重要的实践学习机会,希望大家不怕困难,在实习中学有所获。
开幕式结束后,全体师生来到图书馆前合影。阳光照着大家,每个人都精神十足,整理好衣服站好位置,随着相机快门按下,记录下了这次实习开始的重要时刻。
李育教授主持开幕式欢迎仪式
在正式踏上地质实习征程前,实习团队开展了实习区域、路线及观察点的专题介绍会。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李卓仑教授,逐一剖析实习区域的地理风貌、精心规划的考察路线,同时着重强调各观察点的核心内容与安全注意事项。在学术交流环节,王乃昂教授带来的学术报告成为另一大亮点。报告围绕河源地区昆仑山刻石的真实性展开深度探讨,从历史文献考据到地质年代分析,层层递进、抽丝剥茧,聚焦实习任务的视野,在跨学科的思辨与探索中得到极大拓展,为后续的实地考察注入了更多学术思考的维度 。
王乃昂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小组合照
实习团队下午进行了河流阶地考察,在兰州九州台黄河阶地实习中,师生们学习了河流阶地结构、成因及其环境指示意义。同学们通过细致观察阶地的二元结构,明确该处地貌属于基座阶地类型。其地层剖面自上而下分别为覆盖黄土层、沉积砾石层与黄土基座。李卓伦教授结合现场地貌特征,详细讲解了阶地的成因机制与分类体系,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剥蚀面砾石的粒径特征,进一步推演该区域古地理环境的演化特征。通过实地观察和教授的讲解,大家对兰州地区的地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九州台阶地
结束上一处阶地的学习后,实习队伍马不停蹄奔赴第二站 —— 墩洼山黄河阶地。面对倾角近 50° 的陡峭山坡,同学们毫不退缩,手脚并用奋勇攀登,终于抵达了隐藏在山间的阶地砾石层腔室。踏入腔室,各小组迅速分工协作,熟练运用地质罗盘精准测量岩层产状。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大家围聚在斑驳的砾石层前,热烈探讨着其对应的历史时期地质与水环境变迁。
墩洼山黄河阶地
研究黄河阶地的垂直结构和物质组成非常重要。通过分析阶地堆积物,可以知道青藏高原东北缘在不同时期的隆升情况;研究阶地沉积里的黄土和古土壤,能够了解东亚季风系统是怎么变化的。对比不同级次阶地的沉积特征,还能弄清楚流域内侵蚀和堆积过程是如何转变的。这些研究能帮我们明白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和地表过程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认识地球环境变化的规律。
小组讨论
Day 2 灿烂中华古文明
与陇西沙丘特征
在深入探讨黄河阶地研究意义后的第二天,7 月 22 日上午,实习团队来到甘肃省博物馆参观学习。馆内丰富多样的展品与讲解员细致入微的介绍,让师生们对甘肃地区的自然地理风貌和人文历史脉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反映地质变迁的化石标本,到承载千年文明的历史文物,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扇窗,帮助大家从不同角度了解这片土地,也为后续的地质实习积累了更丰富的知识储备,让大家对甘肃地区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地质专业领域,而是形成了更立体、更综合的理解。
甘肃省博物馆展览品
下午,实习队伍来到秦王川盆地外围,考察古沙丘剖面。两处剖面都在公路边上,是建筑用砂的采集场,剖面的层理结构看得很清楚。李卓仑老师先从黄土高原特有的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这些地貌讲起,引导大家发现山上沙土的异常之处,接着提出 “现场地层是风沉沙还是水沉沙?” 的问题。李老师鼓励同学们大胆提出假设,再仔细求证,一起思考和讨论看到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通过实地观察和教授的讲解,师生们学习了黄土地貌、风沙地貌及沙漠边缘新开发地区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建立了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念和地方感。
灰钙土土壤剖面考察
师生合影
Day 3探秘炭山岭丹霞
解码大地的层理密码
实习队伍来到炭山岭,老师针对当地土壤植被差异展开了介绍,并且以当地的岩层结构、岩性等为例讲解丹霞地貌主要成因。通过在观景栈道对炭山岭进行观察,发现当地的岩石层理近似水平,并且符合丹霞地貌“顶平、坡陡、麓缓”的特点,并且以砂砾岩为主。此外,老师还向同学发出关于“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问,大家进行思考并且踊跃发言,从岩石的沉积到地壳的抬升,从风化侵蚀到重力崩塌,同学们的思路在交流中逐渐清晰。最终,大家循着戴维斯的地貌循环理论找到答案。通过这场实地考察与深入探讨,大家不仅直观感受到了丹霞地貌的壮美与独特,更学习到了地质地貌形成的科学原理。
炭山岭丹霞地貌
实习队伍观察炭山岭丹霞地貌
师生合影
Day 4踏访武威雷台汉墓
触摸汉长城的千年风骨
上午,实习队伍辗转至武威雷台汉墓,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就此展开。雷台汉墓之名,源于墓冢之上的雷台,而雷台又因台上的雷祖庙得名,雷祖庙与汉墓相依相存,成为这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实习队伍观察出土的铜车马仪仗和墓室的结构布局,学习到了汉代精妙的工艺水平、森严的礼仪制度,以及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的古人精神世界与生活图景。
雷台汉墓相关图片
汉墓内部局部照片
师生合影
下午,实习队伍来到汉长城,感受千年前的古人智慧。老师指着城墙的夯层结构细细讲解:层层叠叠的黄土中夹杂着红柳与芦苇,那是古人对抗风沙的智慧,更是 “因地形,用制险塞” 的建城哲学。实习队伍进一步观察汉长城,发现部分墙体因其中所含植被的腐烂而出现脱落现象,但这里的汉长城保存得较为完整,依然能从黄土的缝隙中看到残留的植被。老师介绍道,这些植被遗迹还可以利用碳十四测年法来确定汉长城的建造年份,为研究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实习队伍了解了河西走廊在汉时的军政地位,进一步认识到科技与历史研究结合的重要性。
李老师讲解汉长城相关知识
汉长城图片
四日征途,实习队伍溯黄河阶地、探丹霞层理、观风沙塑形、访汉墓长城,在河西走廊的褶皱间解码亿万年地质史诗,触摸两千年文明脉动。这场‘山河为书,天地成课’的行走课堂,让沉睡的课本知识在野外科考中苏醒,不仅让同学们将课本知识与实地观察深度融合,更点燃了地理人贯通时空的探索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