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路上 | 我们在大西南:2025年西南地区高校地理学野外联合实习纪实(三)

发布者:邹秀琦发布时间:2025-07-27浏览次数:10


离开川西高原,联合实习队一路向南,沿着阶梯边缘深入彩云之南,开启了一场关于地球演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探索之旅。从元谋盆地的古人类遗迹到红河谷畔的花腰傣村落,师生们在行走中阅读大地史书,探寻人地和谐的奥秘。

01

大地史书——

从元谋盆地解读地质与地貌的演变

720日至21日,实习队伍抵达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仿佛是一页厚重的地质历史档案。考察的核心,正是学习如何通过眼前的地貌与岩层,去解读百万年来的环境变迁。


追溯东方人类的摇篮

考察首站是元谋人博物馆与元谋人遗址。云南师范大学的苏怀老师引导同学们,通过对元谋人牙齿化石出土地层的观察,结合伴生动物化石,推断出170万年前元谋人的生活环境——并非茂密森林,而是一种独特的“河谷型萨瓦纳”(热带稀树草原)。苏老师讲解道,正是这种开阔的环境,可能催生了早期人类的直立行走与智慧发展。通过对“元谋组”标准地层的近距离观察,同学们亲手触摸那些记录着古地磁反转信息的岩层,直观地理解了古地磁测年法在追溯远古人类历史中的关键作用。

实习师生在元谋人博物馆合影

苏怀老师介绍人类起源的两种观点

元谋人遗址

实习师生近距离观察元谋组地层

解读土林密码

第二天的考察聚焦于物茂土林这一地质奇观。壮丽的土林是历经百万年地质作用塑造的天然“地质博物馆”。云南师范大学的苏怀老师为师生们系统讲解了土林的形成过程:其主体由晚新生代湖相、河流相的砂砾岩层构成,这套松散的沉积物是土林发育的物质基础。随后,受地壳抬升运动影响,该区域整体抬升,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剧。在干热河谷气候背景下,季节性暴雨的强力冲刷和风化作用,沿着垂直节理不断侵蚀、切割,最终塑造出形态各异、栉比鳞次的土柱群。


师生们穿行其间,西华师范大学的李卫朋老师引导大家观察土柱顶部的“铁盖”(铁质胶结层)。他解释道,这些坚硬的“帽子”是富含铁质的地下水在毛细作用下上升至地表,经蒸发富集氧化而成,其硬度远超下部的砂砾岩,能有效抵抗雨水侵蚀,从而保护了下方的土柱,是土林得以保存至今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土林物质组成、沉积序列和侵蚀形态的细致观察,同学们深刻理解了内外力地质作用是如何共同雕琢出如此震撼的地貌景观。

实习师生在物茂土林合影

我院师生于物茂土林合影

李卫朋老师介绍土林

物茂土林

02

河谷霓裳——

探寻花腰傣的文化地理密码

722日,实习队伍来到被誉为“花腰傣之乡”的云南省新平县戛洒镇,开启了一场深入的民族文化地理考察。这里的花腰傣,因保留了受南传佛教影响之前的古老傣族文化而独具魅力。

周恩民老师为实习师生介绍新平实习单元的实习安排


非遗技艺中的人地和谐

在平寨村,师生们首先探访了傣陶工作室。传承人现场展示了如何使用当地特有的“三层土”,通过手工塑形、低温烧制,制作出造型古朴的傣陶。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当地人民就地取材、适应环境的智慧结晶。

傣陶传承人现场展示

极具民族特色的傣陶制品


服饰图腾里的文化传承

考察的重点是花腰傣文化传习馆。讲解员介绍,花腰傣因其色彩绚丽、层层束于腰间的彩锦腰带而得名。他们的信仰与习俗,如万物有灵、使用竹篾法器“达辽”等,都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面貌。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花腰傣的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师生们在工作坊近距离欣赏了巧夺天工的刺绣与织锦,这些“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精美服饰,不仅是审美的表达,更是族群记忆、自然崇拜与文化认同的载体,生动诠释了特定地理环境中文化多样性的璀璨。

讲解员为实习师生介绍当地民俗文化

花腰傣民族服饰

(从左至右依次为:傣卡、傣洒、傣雅)

从解读元谋盆地的地质密码,到探寻花腰傣的文化基因,云南段的实习让师生们深刻体会到,地理学不仅是研究山川湖海的自然科学,更是理解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人文科学。这段旅程,让“人地关系”这一核心概念在同学们心中变得更加立体、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