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零距离 | 我院举办“青年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第四期交流会

发布者:邹秀琦发布时间:2025-05-28浏览次数:10

527日下午,我院在知明楼智慧教室举办第四期 "青年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活动,本期交流活动邀请付仕佐副教授、陈志雄副教授和许明珠老师担任嘉宾,团委书记邹秀琦、辅导员郑新杰与本硕研究生代表共40余人参加交流活动。

交流会上,三位老师首先分享了各自求学经历与科研历程,为同学们的困惑与思考提供了更加立体的背景参照。

在交流答疑环节,有的同学提问:“撰写论文时应先追求质还是量”,陈志雄副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撰写论文应先注重‘量’的积累,在丰富的实践中沉淀,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论文的真实性要求同学们通过一定数量的积累,让研究更具说服力,最终达成质变。”

针对刚步入大学校园不久、对科研感到迷茫的同学,许明珠老师耐心引导道:“科研入门需要积极主动。同学们要勇于向老师自荐,主动参与科研项目,从基础工作做起,在实践中学习。同时,要善于利用各种工具辅助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关于“如何平衡科研与娱乐时间”这一问题,付仕佐副教授表示:“做好科研必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娱乐时间。但身心健康是高效工作的前提,要在工作日专注于研究和学习,在休息日则可以放松身心,做到张弛有度。累了就适当休息,以便更好的状态投入到科研中。”

围绕同学们关心的“如何规划未来职业生涯”“如何学习编程”“更好应对科研焦虑”话题,三位老师也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陈志雄副教授勉励同学们:“最好的努力就是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只有认真对待眼前的学习和工作,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有足够的能力抓住它。”

提到编程,许明珠老师指出,编程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如今人工智能工具日益丰富的背景下,同学们不必再局限于“啃书”自学的方式,可借助 AI 工具检查代码错误、提供优化思路等,以此更高效地学习;同时,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编程学习无需追求面面俱到,应坚持目标导向,结合自身科研需求有针对性地展开。

付仕佐副教授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分享了自己应对焦虑的方法:找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放松下来,列出让自己焦虑的若干件事,仅是将焦虑事项“可视化”后,便会突然发现焦虑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消解了。其实,大部分情况下令人焦虑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自己内心的恐惧。因此他开导同学们:“放平心态去做,想的都是问题,做的才是答案。”

本期“青年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活动以深度互动交流形式为师生架起了沟通的纽带,不仅激起了师生间的思想碰撞,也形成了学院青年教师关注、理解、支持青年学生,引领青年学生共成长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