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引航|优秀院友吴玥:逐梦前行,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

发布者:邹秀琦发布时间:2025-04-08浏览次数:10

个人简介

吴玥,女,中共党员,原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2020级博士研究生,现为福建省2023届博士选调生,福州市长乐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主任科员,曾获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员,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和中文1篇。

感想感悟

作为从母校走出的毕业生,此刻的我正以一名基层选调生的身份,在乡村的田野阡陌间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值此之际,想与你们分享几点感悟,愿能成为你们逐梦路上的微光。

做好头衔的

 “祛魅与重塑”

走出象牙塔,踏入工作岗位,身份转变带来的是视野的重构。初到单位时“博士”的称呼让我如芒在背,我曾困惑于政策文件与群众诉求的“温差”,也在方言交流、民生调解中经历过“本领恐慌”,直到一次次把晦涩的政策文件翻译成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在暴雨预警时挨个给危房住户打电话,才懂得学历光环终要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褪去了学生的青涩,收获了基层的“烟火气”;放下了学术的“清高”,学会了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说话。现在更享受大家称呼我“小妹”,这是对我融入基层的最佳认可。

永葆“求知若渴”

的赤子之心

  母校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厚度,更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上学时那些与孤独相伴的深夜,最终化作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破解难题的韧性。踏上工作岗位后,我发现基层同样是一片“学术蓝海”—— 如何用政策“精准滴灌”民生痛点?怎样让群众“急难愁盼”转化为治理“最优解”?这些现实课题需要我们带着科研人的严谨与敏锐去观察、去求解。请记住,校园里培养的批判性思维与钻研精神,永远是应对复杂世界的“金钥匙”。

秉持“功成不必在我”

的豁达心态

工作后,常有人问我:读了博士却去基层,会不会觉得“大材小用”?从“实验室”到“办公室”,从“学术研究”到“服务群众”,身份的转变让我真正读懂了“人民”二字的分量,基层或许没有耀眼的光环,却处处是“国之大者”的生动注脚。母校培养的“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在基层化作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守。我们或许成不了“大人物”,但可以做“关键小事”的执行者。这些“小事”,连起来就是基层治理的“大事”;这些“平凡”,汇聚起来就是国家发展的“不凡”。

毕业时,导师曾叮嘱我“要把学问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如今我才深切体会到,当我们蹲下身倾听百姓呼声,弯下腰解决具体问题,所学所识便有了温暖的底色。如今的你们,或许正为论文焦心,为未来迷茫,但请相信:无论选择什么道路,只要怀揣对真理的敬畏、对人民的热忱、对时代的担当,就一定能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绽放光芒。

院友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