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我校郑家建校长组织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阅读行动的力行者”主题座谈会,与100余名学生代表围坐在一起,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的主要精神,也分享了自己对于阅读的见解与思考。我院5位学生代表参与座谈会,5位学生代表来自不同年级,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等。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在与郑家建校长面对面交流后关于阅读的心得体会,以及同学们推荐的阅读书目~
2023级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吕如泓:
此次会议让我深刻认识到,“阅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深层引擎。郑家建校长提出的“更宽视野”与“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与阅读的跨域性与思辨性紧密相连。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前沿阵地,需通过阅读打破学科界限——文史哲经典滋养人文根基,科技著作激发逻辑思维,而全球性文本则拓宽认知边界。这种多元阅读不仅塑造我们的综合素养,更能培养我们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阅读的本质是对话:与历史对话,汲取文明智慧;与当下对话,回应现实需求;与未来对话,孕育创新可能。作为师大的一份子,我们更需以阅读为终身课题,保持思想的敏锐与开放,让书籍成为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书强国”的愿景。
推荐阅读书目:《文学讲稿》《飘》《夜航西飞》
2023级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生 徐世宇:
通过校长的分享,我意识到阅读不仅是奠定个人认知的基石,更是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方式。当代人普遍面临"四多四少"的阅读困境,即:碎片化、被动性、声像化、无价值取向的阅读泛滥;而阅读时间、深度阅读、个性化阅读、读书交流却在减少。理想的阅读路径应当是“由精至泛”,遇到难以理解的书籍“硬读”是破解之道,应将阅读培养成一种持之以恒的习惯,从而在知识的海洋中拓宽灵魂的边界,丰富人生的内涵。
推荐阅读书目:《白说》《水知道答案》《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2024级地理科学类专业本科生陈子浩:
我本身是纸质阅读的拥趸,自然很期待这次和校长这样一位博学的长者交流的机会。现在阅读确实面临不少挑战,郑校将其概括为“四少四多”:深度阅读时间少了、碎片化阅读却多了;主动阅读的时间减少了、被动阅读推送却多了;个性化的阅读少了、没有取向的阅读变多了;人与人更少交流阅读,更多享受音像化的阅读。我亲眼目睹、甚至是体会了这些当代现象,我们虽然每天接触大量信息,深度思考逐渐被碎片化的浏览取代;快餐式阅读虽然方便,易使得青年人失去深入理解的能力,进而影响我们在专业上更深入的学习。纵然面临如此多的考验,但诚如校长在会上所言“阅读是人性的力量”:几千年累积下的书籍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文明的基石。我们在利用新技术的同时,也将始终保持对纸质阅读的敬畏。
推荐阅读书目:《回忆苏格拉底》《裴洞篇》《会饮篇》
2024级自然地理专业硕士生、校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王熠:
在本次座谈会上,不同专业背景的本科生、研究生对阅读都有相通的迷茫和焦虑,而郑校长教会我们的是从阅读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校长的箴言也让我重新审视教育使命。在AI能精准输出结果的智能时代,老师不应只是照本宣科,而应通过阅读不断引导学生思考、追问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科思想范式和能力。西部的阅读资源在我校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正逐步改善,支教老师要从阅读者转变为领读者,在力行中帮助西部的孩子构建理解世界的“坐标系”。
阅读不仅是认知世界的“解码器”,更是安顿心灵的“栖息地”。我们要有针对性地精读,把握经典著作的思想脉搏,悟透人类情感的本质真谛,共同营造书香氛围。
推荐阅读书目:《悉达多》、《我与地坛》、《认知觉醒》
2024级自然地理专业硕士生马子清:
有幸与郑家建校长及跨学科阅读者围炉共话,如同在思想银河中采撷星辰。郑校长作为领读者轻叩数字化时代的阅读密码:真正的阅读是破茧成蝶的蜕变,在电子墨香中篆刻智慧的年轮。当信息碎片如潮水漫卷,他指引我们以指尖为犁铧,在屏幕的沃野耕耘文明根系。此刻顿悟:书香校园不仅是典籍的圣殿,更是思维跃迁的量子场;AI不应是割裂文脉的寒刃,而要化作接续千年的如椽巨笔。且让阅读作舟楫,携人文星火驭浪智能洪流!
推荐阅读书目:《初心初样当年时》《山海折叠:青藏高原的生命史诗》《曾国藩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