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22日,2022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我院教师陈静、董寅、谢永顺带领下,前往泉州市台商投资区、张板木雕展览馆、洛阳桥、文兴码头、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和蟳埔村展开调研,聚焦闽台合作进展、产业园的区位选择、重大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及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等人文地理热点议题。
台商投资区:探索闽台交流与经贸合作
21日上午,实习队首先考察泉州市台商投资区。作为泉州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重要阵地,台商投资区对泉州传统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意义重大。它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自成立以来已吸引200多家台企,累积投资超200多亿元。实习队重点调研中车唐车轨道车辆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以地铁车辆、轻轨、悬浮列车的建设和维修为主要业务,它的设立实现了“福建车福建造”。中车集团凭借其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领先地位和技术实力,为泉州市的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围绕陈静老师的提问,同学们充分讨论了台商投资区土地利用特点和其设立对泉州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张坂木雕与洛阳石雕:解读传统工艺与产业传承
在具有千年雕艺文化的张坂镇,实习队考察了张坂木雕展览馆。随着传统建筑的大木雕刻和宗教信仰的传播,张坂木雕技艺形成了以建筑雕刻、佛具雕刻、工艺品雕刻为主的传统木雕技艺。带着对张坂镇木雕产业的初步认识,各小组对张坂镇木雕商户展开调研访谈,发现张坂木雕远销海外、品质广受好评,但也面临持续传承和创新升级的困惑。
接着,实习队来到洛阳镇石雕大师李幼琴工作室。洛阳镇石雕是南派石雕艺术的代表,在东南亚等地备受推崇。通过访谈,同学们了解到石雕雕刻设计手法分为浮雕、圆雕、镂雕、透雕、线雕、影雕六类,被石雕手艺人们传承千年。李幼琴女士与杨庆聪先生作为惠安石雕非遗传承人,已培养了诸多人才。杨先生谈到,洛阳镇的石雕产业从业人口众多,总体规模较大,产品多样,但同样面临技艺断层、产品升级、销量减少的困境。针对上述问题,他们尝试通过产教融合,将工人培养成工匠,将雕刻技艺引入小学课堂;还尝试从雕刻主题多元、展示色彩多元等方式破除困境。同学们深感这种创新精神和前瞻视野对于传承和发展石雕艺术的重要意义。
洛阳桥、侨批馆与蔡公祠:品读泉州历史与文脉
洛阳桥古称“万安桥”,建桥之前泉州南北区域主要通过船只往来,建成之后成为泉州市境内连接南北的一座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它作为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不仅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出代表,更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见证了泉州作为古代海上贸易中心的繁荣与辉煌。穿过洛阳桥,实习队考察了洛江侨批馆。馆内陈列的侨批是连接海内外华侨情感的纽带,更承载无数游子的乡愁记忆。每一封侨批都是泉州与海外互联互通的见证,为同学们洞察泉州华侨悠久历史与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全新视角。
蔡襄,作为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书法大家与文学家,以其清廉的官风、卓越的政绩及深厚的文学造诣,深受后世敬仰。泉州人民为纪念其一生,在故乡修建蔡公祠。通过详实史料与珍贵文物,实习队深入了解了蔡襄的生平事迹、治国理念及书法艺术,感悟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进一步增强对古代先贤高尚品德的敬仰及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认识。
当晚的研讨会围绕泉州古城保护、多元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主题展开。同学们提出“古城如何持续开放和保护?”“每个产业都需要进行品牌建设吗?”“从哪些方面可以实现多元文化综合利用?”“如何吸引年轻人回乡建设?”等问题,引发热烈讨论。带队老师则重点从文化传播和扩散理论、演化经济地理、后福特主义理论、乡村振兴多元内涵等角度深入解答,帮助同学们明晰实习重点和未来方向。
文兴码头、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与金交椅山窑址:追溯商贸繁荣与陶瓷辉煌
11月22日,实习队首先考察文兴码头。它坐落于泉州的母亲河——晋江的入海口,枕山漱海,整体呈南北走向,南北岸距约1公里余,是泉州城通后渚港的水陆交通必经要道。它始建于南宋,是泉州沿江的集群商业码头之一,在古代泉州城区与港区的水陆转运中起到枢纽作用。作为泉州港的重要门户,文兴码头汇集水路交通与各国商品,对展现泉州在宋元时期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地位具有代表性意义。
探秘千年瓷韵: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与金交椅山窑址
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坐落于晋江市磁灶镇金交椅山古窑址旁,通过展馆展示和古窑址考察,同学们了解了泉州陶瓷产业历史的辉煌、陶瓷技艺的精湛及其在国际商贸中的地位,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蟳埔渔村: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的结合
为理解文旅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本次实习的最后一站抵达泉州市蟳埔村。国家级蟳埔女习俗代表性传承人黄晨老先生为实习队生动讲述簪花习俗的悠久历史与深刻内涵。蟳埔女头饰俗称“簪花围”,其中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等,据传是由南宋时阿拉伯人从西域移植而来,是泉州海洋文化的缩影。
蟳埔村还以最具闽南特色的民居——蚵壳厝闻名。建筑墙体均嵌以白色蚵壳,具有抗风防水、冬暖夏凉、墙体坚固等极适宜海边多风潮湿气候环境的优点,体现了古人就地取材、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蚵壳厝所用的大蚝壳是宋元时期远洋商船返航时用来垫空船的“舶来品”。由此可见“簪花围”及蚵壳厝带有宋元时期泉州海洋文化的浓郁印记。
通过调研,同学们发现,尽管现代化进程和簪花游的兴起冲击显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渔村的原始风貌和经济活动,但村民仍坚守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在保护和传承文化同时,为村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