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文地理综合实习日记②:观泉州发展脉络,察晋江锦绣蓝图

发布者:邹秀琦发布时间:2024-11-22浏览次数:10

 1119-20日,我院2022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继续开展人文地理综合实习。在祁新华老师、戴文远老师和董寅老师的带领下,实习队重点围绕华侨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海上交通的辉煌历程、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等展开实地考察与交流研讨,并前往泉州晋江,感受泉州的多元文化、产业转型、城市更新以及乡村振兴,尽览晋江多元魅力与蓬勃活力。



Day 3 循迹侨乡文化,探源海丝风华

 1119日上午,实习队首站抵达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深入了解泉籍华侨华人的南洋奋斗史与故乡奉献史,理解泉籍华侨华人“根在泉州,情系故土”的深刻内涵。祁新华老师从地理学的专业角度总结了华侨历史的研究价值与重大意义,启发同学们“不止将目光局限在完成实习任务,还要运用发散思维,从推拉理论、就地城镇化、循环累积效应等理论去研究人文地理”。

实习队随后前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作为我国第一座海事类专题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从生产供应、运输网路、销售渠道、制度体系等方面展现了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的辉煌历史,生动再现了古代泉州港繁忙的交易场景及其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城市对外发展进程中“产--销”空间结构的重要性,为同学们今后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宝贵案例。

下午,实习队走进泉州府文庙,考察文庙“左学右庙”的布局特点、极具闽南特色风格的红砖古厝以及承载历史变迁的“出砖入石”建筑艺术。这座集宋、元、明、清建筑风格的孔庙,不仅是东南地区现存规模、规格和规制最大的文庙,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于细节处彰显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诉说泉州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

结束调研后,师生齐聚研讨会,围绕华侨文化、海丝文化、传统文化与泉州城市发展的联系各抒己见。通过思想碰撞,剖析文化对泉州的城市规划布局、经济结构优化的影响路径。同学们深化了对人文地理学知识的领悟,锤炼了学术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今后的学术探索和实践应用筑牢了根基。


Day 4 考察晋江产业新貌,领略城乡发展新篇

 1120日上午,实习队来到晋江市华表山南麓的草庵摩尼教遗址。拾级而上,古朴的草庵内供奉着摩尼光佛造像。它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唯一留存的摩尼光佛石刻造像。从“草庵”名称的由来、摩尼教的历史渊源以及摩尼光明佛造像特征等讲解,同学们认识到草庵摩尼教遗址的宗教内涵,感受到泉州包容多元宗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了文化地理学知识的具象化。


随后团队前往361°工业园,调研其品牌创办历程、品牌架构及企业文化与海外市场布局战略等,重点考察企业智能制造转型的成果。同学们深刻体会到361°集团“多一度热爱”的品牌精神及其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产业转型决心。通过参观361°精品智能制造车间,同学们亲眼目睹5G智能工厂流水线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对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的巨大潜力深有感触,体会到科技进步对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上午的最后一站,实习队抵达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实地考察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及其城市更新保护现状,思考古旧街区如何通过文化创意、手工艺品展示等方式激发活力。同学们了解到,在保留原有空间肌理基础上,五店市通过现代设计手法提升了区域的功能性和观赏性,并通过引进现代产业经营模式,促进地方经济多元化发展,为大家在城市更新规划中融入“新旧融合”理念提供了有益启发。

午后,实习队前往晋江市芯智造产业园考察。该园区不仅是晋江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园区之一,更是晋江市盘活利用低效用地的典范之作。团队在工作人员引导下,了解了园区的三大精准定位、“三园一区”整体空间布局及产业发展规划,并通过晋江发展视频短片,对晋江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全面认识。通过参观集成电路产业馆,同学们了解到国内外芯片制造历程、园区上下游产业的配套布局体系以及发展成就与未来走向,深刻体会芯片制造在现代科技与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对产业升级和转型途径深有启发,为今后规划提供了新思路。

最后一站是晋江市的典型侨村——梧林村。“一座古村落,半部南洋史”,在保存完好的闽南红砖大厝、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番仔楼等带有厚重历史记忆与独特南洋异域风情的代表性建筑中,同学们深入观察古村落如何凭借对闽南传统建筑的精心修缮与保护,留住乡愁韵味,并通过文旅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成为乡村振兴中传承与发展相得益彰的鲜活样板。

两日行程让同学们从文化遗迹中触摸历史脉络,于产业园区见证创新活力,在城乡建设里感受发展脉搏。从草庵到智造园,从五店市到梧林村,同学们深化了对文化空间、产业转型、城乡更新、人口流动等人文地理学知识的理解,也为未来的学习与工作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