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文地理综合实习①:探迹木兰陂,启程刺桐城

发布者:邹秀琦发布时间:2024-11-19浏览次数:10

为深化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1117日,我院2022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全体学生在专业教师叶士琳、戴文远和柯文前的带领下,启程前往福建省莆田市和泉州市,展开为期六天的人文地理专业综合实习。17-18日两天,实习队先后来到福建省莆田市木兰陂和泉州市古城,围绕水利工程、城市发展、古城保护与开发等内容展开调研与探究。


探访木兰陂:感受古代水利智慧

17日下午,实习队抵达被誉为“福建都江堰”的木兰陂。走进木兰陂公园,戴文远老师就木兰陂的修建历史、建筑构造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展开了详细讲解。借助展板,同学们了解到木兰陂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经三次营筑,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随后,同学们走上坝体实地感受木兰陂工程凝聚着古人的非凡智慧与汗水。

顺着坝体步行至木兰溪对岸,在戴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木兰溪全流域治理的情况及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木兰陂兴建之前,兴化平原咸淡不分,蒲草丛生,一片泽国;木兰陂兴建之后,拒咸蓄淡,水渠灌溉南北洋,则兴化平原沼泽之地成为鱼米之乡,有力促进了莆田城乡发展。原先洪水肆虐的木兰溪,也从此成为滋养一方水土的母亲河,堪称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

走进古城:探寻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的和谐共生

18日上午,实习队抵达泉州,首站参观了泉州市城市规划展示馆。规划馆从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国土规划、生态连绵带建设、产业发展、综合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充分展示了泉州城市建设与规划的详细内容。通过参观,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泉州在岁月长河中对自身文化瑰宝的珍视与守护,深刻理解了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根基作用。此次参观使大家将课堂所学与实际规划案例紧密结合,深化了对专业知识和城市规划的认识,为未来研究与实践奠定基础。

随后,同学们探访了泉州开元寺。这座千年古寺不仅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更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见证了泉州作为中外交流枢纽的璀璨历史。在专业讲解林老师的介绍下,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开元寺的发展历程以及背后故事,也领略到开元寺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探索多元文化交融:天后宫、关岳庙与清净寺

下午的实地考察从天后宫和德济门开始。德济门位于鲤城区天后宫正大门对面40米处,是一处宋元至清代的重要遗址,遗址呈垒石结构深埋于地下约3米。紧邻德济门的天后宫,作为海内外妈祖庙宇中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古建筑,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历经数次修缮,依然保持着闽南传统建筑的独特风貌。从精美的木雕、石雕到屋脊上的剪瓷工艺,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泉州高超的建筑技艺。天后宫展现了妈祖文化与中国王朝历史沿革的身后渊源,反映出泉州在海上贸易中作为重要节点的地位变化。参观中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妈祖信仰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见证了泉州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随后,同学们来到关岳庙。这里供奉的关帝被视为忠义的象征,关岳庙承载着中国传统民俗信仰,其建筑风格庄重威严,关帝祭祀等民俗活动深刻影响着居民的行为习惯,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多元宗教文化相互交融,共同丰富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活动和地名文化。

沿着涂门街,实习团队来到清净寺。这座始建于北宋的伊斯兰教古寺为石构建筑,占地 2184 平方米,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它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研究泉州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见证了当时泉州与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和宗教融合。


走访商业街区:古街保护与城市更新

一条中山路,千年泉州史。行程的尾声,实习队走访了中山路和西街,对街区的保护与城市更新展开了详细调研。泉州市中山路全长约2.5公里,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商业街之一,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和多种文化融合的特色。同学们观察到,中山路保留完整的老店招牌和古朴的建筑外观,但商业化的冲击使其传统韵味有所削弱。该街区店铺涵盖传统手工艺、特色小吃、现代服饰等多种类型,分布较为密集,客流量较大。2018年,泉州启动中山路保护提升工程工程。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路段进行整体更新。华灯初上的金鱼巷口,一条条金鱼恍若在水中徐徐游动。作为泉州申遗前大规模旧城改造的试点区域,金鱼巷以“创造一条多元混杂的活力小巷”为理念开展了城市更新,荣获2019-2020年中国建筑设计奖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一等奖。

与之相比,虽然商业化发展也给西街带来了巨大影响,但西街更显古朴,古街机理保存完好,沿街店铺基本维持原有建筑风貌,如古色古香的茶馆、传统的闽南小吃店等增添了浓郁的闽南风情。综合比较而言,在店铺特征分异方面,中山路的现代商业元素相对更多,而西街更侧重于传统特色产业。两条街道的演化路径为同学们理解城市商业格局的多样性与动态性提供了现实案例。

17-18日的调研行程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整理与分析,大家对木兰陂水利工程的智慧传承与创新、泉州的城市发展、文化传承与商业特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深入探索人文地理,为泉州乃至其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