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前行,青春的榜样① | 国奖获得者专访:王振宇——“执着生态科研,创新生物多样性之路”

发布者:邹秀琦发布时间:2024-10-29浏览次数:10

在攀登学术高峰的征途上,我院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振宇同学以卓越的科研表现荣获国家奖学金,用奋斗和智慧诠释了学术追求的真谛。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无数次实验室中的坚守与不断突破的创新精神。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王振宇同学,与大家分享他在学术道路上的心路历程,一起见证他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和对科研的深沉热爱。


榜样简介

王振宇,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2022级生态学专业博士生,在生态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其在《Journal of Ecology》《Journal of Plant Ecology》等国际期刊及《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报》等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4篇高质量文章。


PART.1

问:在博士研究阶段,您是如何保持学术热情和研究动力的?

答:学术热情源自对未知的好奇心以及对研究方向的热情。我主要关注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属于群落生态学范畴。群落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无疑是生态学中最迷人,也是接近物理定律的部分。其中,毫不夸张地说,生物多样性理论在近些年的发展更是极大增强了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底气。这些研究不仅对中国乃至全球的农林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还与我们国家的战略需求和人类福祉息息相关。正是对这一领域的兴趣以及对生态系统复杂性的探索,让我保持了研究的动力,使我认为自己正在从事一项既有趣又有意义的工作。


PART.2

问:在您的研究中,您认为最具创新性的一部分是什么?

答:在我国,森林害虫和致病真菌严重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威胁着森林的健康。虽然树种多样性对病虫害的抑制作用已经在多个研究中得到验证,但我们对这一过程的具体机制及其如何随环境变化仍不了解。这使得通过提升树种多样性来增强森林生产力和抗病虫害能力的实践应用面临挑战,尤其是在造林树种的选择上。我们的研究基于功能性状理论,证明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光环境和种间竞争的规律性变化,树种多样性能够引发森林树木性状的规律性响应,而这些响应能够很好的调控森林的抗虫病能力。因此,在造林实践中,尤其是在病虫害严重的地区,关注不同树种组合所带来的功能性差异,可能比单纯追求树种多样性更为重要。


PART.3

问:在博士阶段,导师的角色与您预期的一致吗?您如何与导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答:我的导师在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上给予了大量帮助,他的建议和反馈常常能让我更快突破瓶颈。我认为与导师沟通的关键不是有效,更重要的是主动。实际上,没有哪个导师不希望看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但导师们的时间常常被各种事务占据,因此主动汇报研究进展、提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PART.4

问:博士学习期间,您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这些挑战如何促使您个人和学术上的成长?

答:找到关键的科学问题并作出令人信服的假设,似乎是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迈向科研道路的第一个挑战。在复杂的群落生态学研究中,这一点更为重要。第二个挑战在于理论构建与数据分析的完美匹配和复杂性。面对大量实验数据和模型时,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的压力。第三个挑战是逻辑思维的培养,逻辑性直接决定了科研发展的深度。为了解决这些挑战,最好的方法就是:1)广泛阅读前沿文献,这是你能做出精彩假设的基础;2)脚踏实地学习统计学。至少在生态学中,那些颇有建树的科学家往往也是经验丰富的统计学家;3)主动与导师和同行沟通交流,这是捷径;4)积极撰写并反复修改科研论文,这是提升逻辑性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最后一个挑战是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和专注度。科研工作中,失败是常态,保持平常心对待这些挫折非常重要。时常提醒自己,不要被外界和他人干扰,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与进步,不因一时的不顺而否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