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路上㉝丨耕海牧渔,渔海同行

发布者:邹秀琦发布时间:2024-08-18浏览次数:1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福建省连江县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演绎着“靠海吃海”的生动故事,海洋产业不仅成为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更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为践行大食物观、探索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经验。89-10日,我院“耕海牧渔,渔海同行”实践队走进连江县安凯乡、同心村、定海村、官坞村、中麻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深入探索当地渔业产业发展路径与机制。

牧海扬波展宏图,同心鲍鱼兴华章

89日上午,实践队抵达安凯乡。在同心村碧海银滩之上,漂浮着一座座“海上牧场”。在这些浮动的“牧场”之下,隐藏着村民们致富的“金饭碗”——鲍鱼。据安凯乡党委书记汤国登介绍,安凯乡的鲍鱼产业从昔日简陋的塑料桶养殖起步,历经无数次技术革新与突破,如今已转变为先进的鱼排养殖模式,这不仅大幅提升了鲍鱼的产量,也显著增强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从稳固鱼排到攻克鲍鱼度夏难题,再到深海感知技术正应用于水产养殖领域,安凯乡的鲍鱼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同心村党委书记林连忠向队员们介绍了同心村的标志——三粒鲍鱼图案,这个由台湾团队设计的雕塑代表着同心村鲍鱼产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两岸合作的新模式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美好前景。实践队还乘船来到海上鲍鱼养殖基地,实地调研了鲍鱼网箱养殖技术。


振渔一号显神威,智能养殖促发展

89日下午,实践队来到定海湾参观“振渔1号”自动旋转海鱼养殖平台。 “振渔1号”采用造船标准,使用钢结构制造牢固的“船体”,长约60米,宽约30米,深度约17米,不仅可抵御12级台风和大浪,还可以同时养殖十几万尾大黄鱼。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深海养殖创新之作,“振渔1号”凭借其卓越的抗风浪能力与尖端的技术含量,引领连江县水产养殖业实现从近海向深蓝远海的跨越式发展,标志着传统养殖模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的华丽转身,对推动连江县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渔民收入稳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育苗助生产,官坞海带谱新篇

在官坞村,万亩海田是其最具特色的风景,村庄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逐步构建起海带产业的宏伟蓝图。在海带养殖基地,实践队深入了解海带苗片生长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养殖苗片的具体流程以及苗片收获后的后续处理措施,全面揭示了完善、高效的官坞村海带产业链。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海带苗片从细微之处展现的生机与活力,还亲身体验了从投放、精心培育到最终收获的完整流程。


古韵新辉映中麻,科技耕海奔小康

810日,实践队来到浦口镇中麻村调研紫菜生产。中麻紫菜种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明时期,加工则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应对自然环境的微妙变化,村民们巧妙融合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从精细化的育苗阶段到利用水流刺激促进孢子高效释放的创新手法,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技与传统的智慧火花。一系列改进措施不仅提升了紫菜的产量,也保证了其卓越的品质。此外,面对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发展挑战,中麻村积极与教育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引入外部资源支持,鼓励并促进农业领域的实地研究,不仅为村庄带来了新技术、新思想,更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有效推动了中麻村农业产业升级与文化内涵的丰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