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5 海螺沟:冰川与森林的交响
7月13日上午,实习队伍抵达川西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开启了一段冰川与森林、自然与科学的奇妙邂逅。
海螺沟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是贡嘎山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螺沟发源于“蜀山之王”贡嘎雪山东坡,沟长约30.7km,面积约220km2 ,沟内有高山雪峰、冰川、冰瀑、原始森林、地热温泉、野生动植物园、红石公园、冰川森林等。海螺沟冰川形成于1600万年前,地质学称其为现代海洋性冰川。
中科院贡嘎山站的冉飞老师带领大家深入原始森林进行实地考察,并重点介绍了原始森林中的倒木现象。他说倒木类似于海洋中的鲸落,并解释了倒木的成因(年龄老化、遭受病虫害、树木疾病,以及自然灾害)及其作用(形成林窗)。
在贡嘎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实习队参观了该站点的气象监测场等监测场所,认识到在近40年的时间里,观测站就像守护冰川和森林的岗哨,科学家从这里出发接力作战,像哨兵一样敏锐地捕捉冰川与森林生态的变化痕迹。
中科院贡嘎山站冉飞老师讲解
实习师生在中科院贡嘎山站合影
随后,实习队伍前往三号营地,观察海螺沟冰川舌,考察现代冰碛物,深入了解冰川的形成与冰川运动。针对冰川河旁遍布的红色岩石,重庆师范大学杨前进老师解释道:“红石滩的出现是由于一种富含胡萝卜素的原始藻类橘色乔丽藻附着在岩石上,它可以帮助岩石抵抗高海拔地区的强烈紫外线,岩石上的红色就是这类藻类的颜色。”
我院师生在海螺沟
Part6 川西高原:自然与人文的旋转门
7月14日,联合实习队伍继续探索川西高原,重点考察了折多山垭口与塔公草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这次实习不仅是一次对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更是一次对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深刻体验。
折多山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境内,号称“康巴第一关”,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折多山最高峰海拔4962m,垭口海拔4298m,与康定市的海拔落差达1800m,是川藏线的一个高山垭口;其西面为高原隆起地带,有雅砻江,东侧为高山峡谷地带,有大渡河,是大渡河、雅砻江流域的分水岭,也是汉藏文化的分界线,翻过了折多山,就正式进入了康巴藏区。在前往折多山垭口的途中,杨前进老师引导实习队员们细心观察沿途自然景观的变化。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现象让实习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了气候与植被之间的紧密联系。到达折多山垭口后,实习队员们体验了高海拔少氧环境,深刻体会到野外调查之艰辛。期间,大家还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打卡成为“云端环保天使”。
我院师生在折多山我院同学积极参与环保公益
从新都桥回望,川藏公路——国道318线是一条从折多山垭口蜿蜒而下的探索之路,充满了知识与发现的喜悦,饱览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雪山美景,饱览传统藏式民居点缀在雪山草场的宁静祥和中。旅途中,艾可可老师以其深厚的学识,为大家讲解横断山系的主要山脉、河流;杨前进老师让我们在行进中学会了如何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变化,尤其是藏汉民族建筑风格的独特差异。
新都桥镇位于康定市西部,海拔3300m,被誉为“川西的十字路口”。在新都桥,杨前进老师深入解读了“行走在阶梯边缘”的深刻含义并对力曲河河谷的基本情况和河谷两侧山坡自然景观差异作细致讲解,指出要学会运用空间差异眼光看问题,用综合思维分析问题。翁才银老师强调了系统化思维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感受:从康定城到新都桥镇,是对“门”这一概念的最好诠释,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旋转门。
重庆师范大学杨前进、翁才银老师在新都桥镇讲解
地处川藏公路边的康定塔公草原,被誉为“菩萨喜欢的地方”。这里地势起伏和缓,草原广袤,牛羊成群,属于高寒草甸草场。在塔公草原上,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也见证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杨前进老师详细介绍了塔公草原的土壤、植被等情况;艾可可老师带着实习队员们辨认植物科属。实习队员们分为两个大组展开了关于植被群落野外调查(草本样方)的多度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虽突遇暴雨,但师生共同坚持在风雨中完成塔公草原的学习任务。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队员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适应能力,更是体现了地理人风雨无阻、坚忍不拔的专业精神。
实习队员开展样方调查
塔公寺作为康巴地区藏民朝圣地之一,其金碧辉煌的外观与草原的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氛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实习师生在塔公草原合照
Part6 西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月15日,实习队伍步履不停,一路向西南直抵西昌。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我们沿途考察了当地李子乡蒋家沟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以及安宁河谷的现代农业发展,参观了大小凉山干旱河谷土壤侵蚀与生态修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凉山站)。
西华师范大学李卫朋老师从物质来源、动力过程、灾害风险及其防治措施等方面讲解了李子乡蒋家沟山洪、泥石流概况。在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干旱河谷土壤监测与控制工程实验室主任张斌教授的引领下,我们深入了解了凉山站的建设历程与进展,切身认识安宁河谷的农业生产与水土保持的相互关系。
张斌教授讲解李子乡蒋家沟山洪沟防洪治理工程
随后,我们来到邛海国家湿地公园,这片距离西昌城区不足1km的城市绿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邛海湿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了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和谐共存的典范。西昌市地理名师工作室导师瞿家燕老师分别从地质构造、气候类型、生物多样性及水质保护等方面向我们介绍邛海湿地,并与同学们交流分享了关于如何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教育经验,让实习队员们受益匪浅。
实习师生在邛海湿地公园合照
Part7 攀枝花:永不褪色的辉煌
7月16日,实习队伍抵达攀枝花市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博物馆的外观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攀枝花,象征着攀枝花市的发展逐渐走向辉煌。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以“三线建设——永不褪色的辉煌”为主题,分为序厅、决策厅、建设厅、成就厅、精神厅和未来厅等6个展厅,共展出文物、图片、模型等一万余件(套),详细展示了三线建设的各个方面。实习队员们学习了三线建设的发展历程与选址原因、攀枝花城市的转型发展等相关内容。
我院师生在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当晚,实习队伍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的会议厅召开线下实习汇报与中期总结。靳建辉老师提出要掌握学习的方法,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并对我们已行走路线做了回顾与总结。随着中期总结的结束,2024年西南地区高校地理学野外联合实习在四川的实习正式落下帷幕,随后我们将继续行走在阶梯边缘,展开云南的探索之旅。
我院靳建辉老师进行实习中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