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至8月5日,由新疆天山冰川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冰冻圈科学学会冰川专业委员会、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高山冰雪变化及其影响”学术年会暨暨“天山冰川站科研启航计划”学术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新疆天山冰川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举办。年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冰川学、气候学、生态学、地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30余位,共同探讨高山冰雪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未来趋势。福建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天水师范学院和兰州城市学院等6余所高校的30余名本科生参与。举办方安排了包括野外考察、科研训练、学术报告及主题辩论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院2021级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林少君、林育先、林瑾宁、吴予彦、肖世平5位同学在我院陈松林副院长、王晓文老师和姜修洋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此次“科研起航计划”活动。
图1 我院实习队与天山冰川站李忠勤学术站长合影
本次“科研起航计划”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了解地理科研工作全过程、强化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促进各高校师生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自信为目标,开展了包括地理野外考察、专业学术研讨、学术报告及文娱大联欢等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图2 李忠勤研究员在会议上发表讲话
天山冰川站长期监测的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乌鲁木齐河源区面积最大的一条山谷冰川(1.65 km2),也是WGMS网络中唯一的中国参照冰川,跻身全球重点观测的十条冰川之列。为了深入了解冰川变化机理和冰川科研工作实际,我院师生于7月27日从冰川站高山站出发,怀揣着对磅礴恢宏冰川的向往,穿越危险的流石滩和陡峭的山崖,攀登位于海拔约3900m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观测场,近距离感受和认识冰川。途中,我们观察和认识了各种冰川地貌,看到成层的槽谷、岩坎、岩盆、冰斗及状似绵羊脊背的羊背石等冰蚀景观,同时深刻感受到了地理野外观测任务的复杂与困难,认识到冰川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而后,由不同高校本科生组成的科研训练小组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理论知识的探讨、模型的构建为基础,完成了有关冰川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
图3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
图4我院师生登冰川途中
图5我院师生在天山1号冰川上
与此同时,学术年会邀请到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李忠勤研究员、王飞腾研究员,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贺缠生教授,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田立德研究员,新疆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张峰教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李兰海研究员等多位专业研究人员,就冰川学的相关研究课题进行了9场专题学术报告,让实习队员们开拓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
图6专家学术讲座
这次活动凸显了新疆天山独特的冰川特征,涉及地质、地貌、水文、城市、产业经济等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深入考察和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冰川消融现象。在短短12天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师生齐聚一堂,东西部不同高校之间的交流,以及教授、研究员与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等不同学术层面的互动,促成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和人生经验分享,使所有实习队员受益匪浅。在让师生们领略天山冰川独特景观之美和冰冻圈领域的学术魅力的同时,也展现了联合实习计划在前沿性、广泛性、互动性和全面性方面的育人特点,为培养冰冻圈研究的后备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7 高山冰雪变化及其影响学术年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