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3
岳阳洞庭湖
7月30日下午实习队伍结束在长沙段的考察后,前往岳阳市,对屈原垸、洞庭湖入长江口、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岳阳楼开展为期两天的考察,并进行联合野外实习阶段性交流会。
屈原垸
堤垸是洞庭湖地区的特有景观,历史上长江及其支流带来的大量泥沙在洞庭湖区沉积,形成洲滩。为保护耕地和居民区,人们在洲滩周围建造堤防,随着堤防不断加高加固,逐渐形成了堤垸。屈原垸是洞庭湖区大型垸子之一,系属洞庭湖区24个蓄洪垸之一,堤垸文化特征非常突出和典型。当天,正处在洞庭湖高洪水位时期,结合前段时间团洲垸决口事件,湖南师范大学毛德华教授和韩广教授向同学们详细分析了由洞庭湖堤垸所体现出的复杂人地关系、人水关系。
屈原垸
洞庭湖入长江口(城陵矶)
湘、资、沅、醴四水经洞庭湖由城陵矶处汇入长江,无人机航拍图像上可以看出洞庭湖水略显浑浊,而与其交汇的长江水则显得相对清澈,两者之间的分界线清晰可辨。
洞庭湖与长江的分界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毛德华教授、韩广教授为我们讲解了洞庭湖水系的构成、水文特征、调蓄作用。此外,在日益增强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洞庭湖的淤积、长江荆江河段的冲淤以及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洞庭湖与长江之间的复杂关系演变。
洞庭湖考察现场
我院实习师生在洞庭湖边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实习队伍还来到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洞庭湖站”)进行考察,参观了湿地生物科学馆、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及控制试验场。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李峰研究员为师生们全面介绍了洞庭湖站的建站历史,重点讲解了洞庭湖站重点在流域环境变化与湖泊生态水文响应、湖泊湿地生态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及提升、湿地农业与湿地资源等4个方向开展相应的野外监测、科学研究和示范服务。
李峰研究员介绍情况
实习队在洞庭湖湿地观测站合照
岳阳楼
岳阳楼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上,紧靠洞庭湖畔。作为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名楼,历代文人骚客为岳阳楼留下了众多名句。湖南师范大学马恩朴老师首先深入介绍了岳阳楼逐渐成为文化传承载体的原因及特征,随后岳阳楼景区人员带领我们开始领略岳阳楼的历史脉络、碑刻艺术,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字里行间流露的忧国忧民情怀,让在场的每位同学都为之动容,切身体会到了“先忧后乐”的精神核心,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既要追求个人发展,也要心系社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岳阳楼
各高校实习队在岳阳楼前合影
Part4
阶段性实习交流会
7月30日晚,实习队在岳阳国贸大酒店举办了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阶段交流会。
会上,李忠武教授简要介绍了交流会的背景与意义。特邀专家俞立中教授、惠泱河教授、袁雯教授、李小娟教授、贺灿飞教授、鹿化煜教授等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人生经历,阐释了地理学在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他们用生动的案例和亲身经历,向学生们展示了地理学的广阔前景。并强调了培养地理思维的重要性。专家们还指出,野外实习对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技能至关重要。
实习交流会
Part 5
张家界
7月31日至8月1日,实习队伍来到地处湘西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聆听了有关张家界地貌的专题讲座,并先后考察了黄石寨、金鞭溪和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
张家界地质公园主体位于武陵源区境内,海拔300-1300米,包括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和天子山等景区。公园以世所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张家界地貌”景观为核心。湖南师范大学杨波教授首先为实习队师生作了《张家界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化过程》的专题讲座,详细介绍了张家界地貌的名称由来、概念特征、发育条件与形成演化过程等,为随后的野外考察打下坚实的基础。
杨波教授的专题讲座
随后实习队对黄石寨、金鞭溪进行了实地考察。期间,老师们在实地重点讲解了张家界地貌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并辨识了平台、方山 →峰(石)墙→峰丛、峰林→残林等张家界地貌不同发育阶段的地貌特征。同时,观察分析了黄石寨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异特征,重点识别了多种当地特色植物。
平台、方山 峰墙
峰林 残林
图12 张家界地貌不同发育阶段的地貌特征
蛇苔 秋海棠
杜若 牛土膝
白接骨 鹅掌楸
图13 张家界多种特色植物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8月1日中午,实习队伍齐聚于张家界氧吧广场,见证了我国首个“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基地”暨张家界野外实习基地揭牌的重要时刻。
张家界实习基地揭牌仪式
随后,同学们参观了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观察各种地质标本和展板,并观看5D电影,直观形象地了解张家界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