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9日,我院2021级地理学基地班的吴锦标、许首阳、杨紫萱、张沐语等4位同学在靳建辉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为期12天、以“行走在阶梯边缘”为主题的“西南地区高校地理学野外联合实习”。此次实习,从四川绵阳到云南昆明,穿越四川盆地、横断山区及云贵高原,跨过山川脉络,探访人文风貌,见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7月10日上午,2024年西南地区高校地理学野外联合实习开幕式在绵阳师范学院举行,开幕式由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黄天志主持,福建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等10所高校的近百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联合实习。陈浩老师、姚元锦老师、陈斌老师和古恬宁同学做发言,希望师生把握宝贵的交流平台,在过程中善思考、勤交流、多合作,在实践中做到“心中有丘壑,眼底存山河”。
2024西南地区高校联合实习开幕式 | 我院师生实习队 |
Part1 剑门蜀道
实习的第一站,学子们踏入了历史悠久的剑门关。地处川陕交界的剑门关是剑门蜀道的标志,同时作为表征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险峻关隘,不仅见证了古代军事防御的辉煌,也以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吸引了众多地理学者的目光。
考察过程中,实习队伍登上鸟道,在仅容一人通过的山路上,留下地理学科师生们吃苦耐劳、善于思考、勤于探索的身影。绵阳师范学院艾可可老师重点讲解了剑门关的地层、岩性分布和地貌构造,从丹霞地貌的形成、沉积岩描述方法和剑门关地貌形态,强调研究分析时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庆师范大学杨前进老师从古地理角度阐述了金牛路的起源,西华师范大学李卫朋老师介绍了蜀道研究的最新进展,西南大学王勇老师则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掌握实习重点内容。兰州大学李卓仑老师则指出地理研究需要调动五感,用身心感受地理事物并融入个人理解;学生们通过肉眼观察、地质测量和拍摄取证等方法,研究了单斜构造体的形成原因,记录了沿途的节理、断层和褶皱现象,与老师探讨了地质环境演化过程、河流流向,同时对当地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李卓仑老师做分享 | 艾可可老师讲解相关知识 |
杨前进老师介绍剑门关历史 | 单斜构造体 |
差异侵蚀与砾石分选现象
实习队攀爬鸟道
Part2 成都平原
7月11日,实习队伍开始在成都片区进行地理考察。四川师范大学李世强老师介绍了成都平原在四川盆地中的重要地位,讨论了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问题,并带领学生深入天府粮仓邛崃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新乡村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性,阐释当地“以粮为主,十化同步”的方案。四川师范大学徐霞老师以彭州市宝山村滑雪场的选址问题为例,强调规划发展与环境结合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调研特色农业。而后,实习队在英汉新村进行现场走访调查,了解当地农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和认识。
邛崃十万亩粮油产业园 | 李世强老师介绍情况 |
英汉新村村民生活 | 师生现场走访调查 |
Part3 成都自然博物馆
成都自然博物馆原是始建于1960年的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目前是我国西南地区建筑体量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也是中国西部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以地学类藏品为主的自然博物馆。该馆分为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龙行川渝厅、探秘恐龙厅、生命探索厅、缤纷生命厅等6个展厅。在杨前进、翁才银等老师介绍相关地质大背景之后,师生们开始逐一探索6个展厅的奇妙内容,并对展馆内存在一定学术争议的内容开展讨论,充分体现了思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成都自然博物馆 | 艾可可老师做讲解 |
矿物的发光性 | 马门溪龙模型 |
Part4 大渡河干旱河谷
7月12日,实习队伍沿“此生必驾”的G318国道前往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考察大渡河干旱河谷、泸定桥和磨西古镇。
旅途中,重庆师范大学杨前进老师介绍了成都平原向川西高原过渡地带的景观变化,重点讨论了华西雨屏与二郎山东西两坡的地理学含义,同时强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4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在大渡河边,实习师生就大渡河的水文条件、泸定桥的人文景观、大渡河干旱河谷的垂直地带性与特色产业开展了广泛的交流探讨,从而深刻认识当地“耕作带-果带-牧带-防护林带”的立体农业体系。在泸定桥头,实习队伍追寻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一同踏上了横跨百米大渡河的泸定桥。在磨西古镇,我院师生还进一步了解了磨西会议具体内容,体悟红色文化并探讨磨西台地的形成原因。
我院师生于G318合影 | 实习师生在泸定桥头合影 |
实习队师生跨越泸定桥 | 红军雕塑 |
磨西天主教堂毛泽东同志驻地旧址 | 磨西台地冰碛物 |
从“绵阳—成都—泸定”的实习过程中,我们亲身感受了地处我国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与第二级阶梯——四川盆地边缘过渡带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阶梯边缘多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正如杜甫所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实习不仅拓展了我们的专业视野,也必将激发我们对地理科学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