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亚热带生态系统和大气研究团队(STEAR)的陈志雄副教授和柳竞先教授与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山东省气象局等单位的研究者合作,在地学1区TOP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IF= 7.197)上发表名为“Transport of substantial stratospheric ozone to the surface by a dying typhoon and shallow convection”的学术论文,报道了大气臭氧(O3)污染研究中取得的进展,该研究揭示了对流过程作用下平流层气团达到地面的传输路径,有助于更好理解臭氧污染事件中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理。陈志雄为论文第一作者,柳竞先和郄秀书为论文通讯作者,福建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2021年夏季我校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首次合作,围绕山东沾化人工引雷实验开展大气成分观测。实验期间,观测到了华北平原一次由于烟花(In-fa)台风和中尺度对流系统共同作用导致的夜间臭氧污染过程。此次过程中,引雷站点的高时间分辨率观测资料显示臭氧浓度十分钟内升高了40-50 ppbv,并达到了污染量级,而一氧化碳(CO)浓度则是剧烈降低,仅为背景浓度的一半。进一步结合国家环境监测数据、气象探空、卫星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和轨迹模型,发现该次夜间臭氧污染过程是由于平流层富含臭氧的气团下沉至地面造成的,对流层顶受烟花台风的扰动作用不断降低,使得平流层气团下沉至边界层顶,而中尺度对流系统中的尾部入流则将处在边界层顶的平流层气团携带至地面,实现了平流层气团接地的最后一步。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acp.copernicus.org/articles/22/8221/2022/
图1 2021年7月31日-8月1日山东沾化人工引雷实验基地的高时间分辨率大气成分观测资料,上下两图分别为臭氧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相对于其背景浓度值的变化;两条垂直黑线代表的是平流层气团入侵到地面的时段。
相关论文:https://acp.copernicus.org/articles/22/822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