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以研促学、以学强研,研学融合强学风

发布者:邹秀琦 发布时间:2025-06-25 浏览次数:10


    考研升学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的“关键一跃”,更是检验学风建设成效的“硬核指标”。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始终围绕考研升学“动力、质量、成效”三方面问题,从构建全员育人生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全程服务体系等三个方面系统发力,助推学院考研升学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开展。近三年来,学院升学率保持在43%以上,持续位列全校前五。


构建全员育人生态,增强考研动力


    学院从“师、生、家”三方面构建考研育人新生态。一是教师领航,通过每年举办近百场“学术讲座”、每学期开展一次“青年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活动、每个月开展一到两期“教授下午茶”活动以及从新生入学开始常态化开展“辅导员考研启蒙课”等活动,分层次强化价值引领与学业指导。二是朋辈共进,学院每年举办“考研之星”“考研宿舍”“互助小组”系列评选活动,营造“比学赶超”氛围;以“榜样分享会”“创新集市”“创新训练营”系列活动为载体打造“本硕博学术共同体。三是家校协同,定期向家长通报学情,邀请家长参与“考研动员会”“升学政策宣讲会”,凝聚育人合力。近三年,超80%学生在大二学年基本明确升学意向;大三下学期准备升学学生100%启动备考。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考研质量


    学院始终以培养“厚基础、宽领域、强能力、重创新”的复合型高素质地理人才为目标,提出“三链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学科链引领。锚定学生专业需求,强化“知、技、融、应”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知”即专业理论知识;“技”即专业核心技能;“融”即跨学科融合能力;“应”即转化应用能力。二是实践链支撑。通过野外实习、实验教学、GIS项目实训、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科研需求+”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日常化的地理协会活动等,实现“课堂-实验室-野外-社会”全场景育人。三是成果链转化。出台《创新创业工作和学科技能训练工作奖励办法》《科研创新基金》《优秀科研成果奖励条例》《“竞明地理科学教育基金”实施办法》等文件,启动“双创工作‘三扶四库N平台’”计划、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推动学生以高水平竞赛、科研成果、社会服务为出口,从“学知识”向“解问题”跨越。在“双一流”高校推免夏令营中,学院有80%参训学员取得“优秀营员”称号;50%以上学生升学至“双一流”高校,自2012年以来,学院每年均有学生推免北大直博或攻读北大硕士研究生。


建立全程服务体系,提高考研上岸率


    学院坚持全方位助力、全覆盖指导、全过程关怀。一是助力启航,建立“院校-专业-导师”招生动态信息数据库,辅导员建立“一人一档”,一对一开展备考计划安排、目标院校匹配、组建“研本互助团”,实现经验传承与资源对接;二是精准导航,成立“考研服务专班”,提供“一对一导师匹配”“复试模拟训练”,分阶段开展高数、英语、专业课“靶向辅导”,开展一对一调剂帮扶工作;三是暖心护航,开设考研自习室、允许考研学生进行实习安排调整及宿舍调整申请、全周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开展考前院领导老师温情寄语祝福、赠送考试用品袋、寒冬送考等活动。经回访考研学生,对学院升学服务工作满意度达100%。进入复试学生上岸率达93%,其中进入本院复试学生上岸率达100%2025届我院升学人数107人,升学率43.15%,其中升至“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数61人。

    学风如炬,研路致远。未来,学院将聚焦“三个突破”,一是资源整合突破,联动校外基地,尝试拓展“考研特训营”“名校访学”等资源;二是精准帮扶突破,依托大数据分析,为“临界生”定制个性化提升方案;三是品牌效应突破,打造“地理+生态”特色考研案例库,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地理经验”,持续推动考研升学与学风建设深度融合